紫外分光光度计是实验室用于物质定性、定量分析的精密光学仪器,其核心是通过测量物质对紫外-可见区域(通常200-800nm)光的吸收程度来分析样品。由于涉及光学系统、电子元件和化学样品,操作时需严格遵循规范,以确保测量精度、设备寿命和人员安全。以下按“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流程梳理核心注意事项: 操作前:准备与检查——奠定测量准确性基础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需重点关注设备状态、样品处理、环境条件三个维度。 1.设备状态检查 外观与连接确认: 检查仪器外壳、比色皿槽、操作面板是否完好,无破损、污渍;电源线、数据线连接是否牢固,接地是否可靠(避免电磁干扰导致数据波动)。 打开仪器电源前,确认波长调节旋钮、透射比/吸光度切换键等功能键处于“初始状态”(如波长调至常用范围,模式设为“吸光度”)。 预热与自检: 仪器开机后需预热20-30分钟(不同型号略有差异),待光源(氘灯用于紫外区200-400nm,钨灯用于可见区400-800nm)稳定、显示屏无报错后再使用。 部分的仪器具有“自检功能”(如波长精度、基线平直度校验),需确认自检通过(若自检失败,需联系维修人员,不可强行使用)。 比色皿适配性检查: 确认比色皿材质与测量波长匹配:石英比色皿适用于200-800nm全波段(紫外+可见),玻璃比色皿仅适用于400-800nm可见区(玻璃会吸收紫外光,导致数据失真)。 检查比色皿是否完好:无裂纹、划痕,透光面(两侧光滑面)无污渍、指纹;比色皿配对性(同一批次、同一规格)需一致,避免因壁厚差异导致误差。 2.样品与试剂准备 样品处理规范: 样品需澄清透明,无悬浮颗粒、沉淀(若有浑浊,需先过滤或离心处理),否则会因光散射导致吸光度偏高。 样品浓度需适配仪器量程:通常吸光度应控制在0.2-0.8之间(此范围线性关系最佳,误差最小);浓度过高需稀释(用与空白一致的溶剂稀释,记录稀释倍数),浓度过低可浓缩或选择长光程比色皿(如10mm→50mm)。 溶剂与空白选择: 溶剂需在测量波长范围内“无吸收”(如甲醇、乙醇适用于紫外区,水适用于大部分可见区),避免溶剂干扰。 空白溶液需与样品“基体一致”(如样品用甲醇稀释,则空白为纯甲醇;若为显色反应样品,空白为“试剂+溶剂,不加待测组分”),用于扣除背景吸收。 容器清洁要求: 比色皿、移液管、容量瓶等需用蒸馏水或溶剂润洗3次(避免残留污染),洗净后倒置晾干(透光面朝下,避免划伤);严禁用硬纸、纱布擦拭透光面(需用镜头纸轻轻吸干水分)。 3.环境条件控制 避免光学干扰:仪器需放置在无直射阳光、无强光照射的位置(阳光会干扰紫外光源,导致读数不稳定),必要时关闭实验室灯光或使用遮光罩。 控制温湿度:理想环境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75%;湿度过高易导致光学元件发霉、电子元件短路,湿度过低易产生静电干扰。 远离振动与腐蚀:避免将仪器置于离心机、震荡器等振动设备旁(光学系统移位会影响精度);远离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气体(损坏镜面膜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