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贺江铊污染五天后才被发现,在媒体的舆论指引下,众多不知情的网友纷纷质疑贺江水质监测“全靠鱼”。但其实,类似铊等很多重金属监测并不在水质监测范围内,而在监测设备缺少的情况下,水生物鱼类因对水中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敏感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监测和预警手段,生物监测方法在国内外均有广泛应用。 7月6日凌晨4时左右,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连夜对贺州市送来的水样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贺州市与广东省交界断面扶隆监测点水质已受到重金属污染。此时距离7月1日贺江流域开始出现大量死鱼已过去了5天,广西迅速启动级应急响应。这起水污染事件因为影响到两广部分地区的饮用水源,而备受外界关注。 条件所限 镉、铊等重金属污染难以实现在线监测 对于此次污染事件的“元凶”铊,据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局长周全介绍,铊并非常规水质监测的污染物,即使是常设河口断面的监测仪器都没有分析,粤桂两地都只有省级环境监测部门能够分析其含量。 2012年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同样是由于当地死鱼大量浮现,才引爆出惊人的水体镉超标。2012年1月15日,水产部门接到宜州市德胜镇拉林村光下屯水库库区大量网箱养鱼离奇死亡的报告后,才确认水体镉污染严重超标。 两起污染事件,折射出同一个问题:为何水质监测预警,死鱼比环境监测站可靠? 参与过两起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应急技术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虢清伟说,虽然重金属镉用便携式设备15分钟就能得出检测结果,但镉不是例行监测的指标,要时时刻刻“抓到它”,需要进行在线监测。就像*抓交通违章一样,没有摄像头的话,就要看*出警时能不能碰到了。现在广西虽然有这样的技术,但一个自动监测站建下来,可能需要上千万元的经费,没有相应的手段,就很难有科学的办法找到它。 造成此次贺江水污染的另一“元凶”铊,则更加难以被检出。虢清伟介绍说,监测铊的设备都是进口仪器,对存放环境要求十分高,要求是无尘的。铊的检测仪器ICP-MS一台至少要200万元,监测铊的设备都是进口仪器,对存放环境要求十分高,要求是无尘的。广西只有在南宁的省级环境监测部门有,目前市一级都不具备这个检测能力。 “主要靠鱼”是一种有效的生物监测手段 “类似铊这样的重金属,并不在常规的水质监测中。”水质监测专家、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原副总工程师曹永旭称,国家对河段水质的监测有设基础指标,铜、铅、锌、镉、六价铬和锰等几种重金属是常规检测项目,以人力采样、分析、监测为主,也难以每日每时监测。 “即使这些重金属,如果不在检测时段出现污染,监测部门也未必能发现。”曹永旭解释说,而像铊这样的重金属,并不在常规水质监测指标内。监测这样的重金属污染只能靠鱼类。贺江污染事件曝光后,每小时从江水取样后,环保部门都要开车几个小时到南宁或广州进行检测,数据有滞后性。水质监测受距离、人力、仪器、经费等各种外在客观条件所限。即使有这些设备,也不是实时监测水中的重金属超标情况,还要送到有科研力量的机构,这些机构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测出重金属是否超标。 曹永旭说,在监测设备缺少时,水生物鱼类是一种有效的生物监测和预警手段,国外和国内不少自来水厂会在前置的取水口专门养鱼,通过观察鱼的特殊回避特性来看水质是否出现污染。鱼类可通过嗅觉、味觉、视觉,侧线及其他感受器而感受水中化学成分变化,对水中有些重金属离子(如汞、铜、锌等),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譬如香港的自来水厂,就养有一种特殊鱼种,可对水中的几百种毒物产生敏感反应;北京自来水集团也在水厂的源水沉淀池中投放对水质非常敏感的小鱼,替市民“尝”水。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48128.html |